特别报道

首页 > 特别报道 > 正文

特别报道

上好毕业季这堂思政课:文学院践行“五心”服务,用情用力护航毕业生

分享

发布时间:2025-07-09

作者:姬小龙 张伟平      核稿:党子奇


“纵有千古,横有八荒;前途似海,来日方长。”在藏宝阁精选资料大全9982025届毕业典礼上,奚家米校长以梁启超先生的箴言寄语毕业生。文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,秉持“以生为本”理念,创新开展“五心”服务体系,通过一系列有温度、有深度的毕业季活动,为毕业生送上最真挚的祝福,让延安精神在温情服务中薪火相传。

初心·印记——党员先锋岗送上温暖毕业礼

七月的延安,暖风裹挟着离别的眷恋与奋进的希望。文学院党员先锋岗以“五个一暖心告别”活动为载体,用初心镌刻离别印记,让温暖伴随2025届毕业生踏上新征程。

“一封锦书”写韶华。长桌铺展的“藏宝阁精选资料大全998”信纸上,笔尖划过的沙沙声里,四年韶华缓缓流淌。毕业生们将对母校的眷恋、恩师的感恩、同窗的不舍与未来的憧憬倾注笔端,200余封书信堆叠成山,每一封都是延大印记的载体。“这是给母校的‘告别信’,也是给未来的‘明信片’。”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王苗边折信纸边说。

“一枚书签”藏春秋。盛夏日光下,珐琅书签熠熠生辉。以春夏秋冬为幕,校门、图书馆等校园景观跃然其上,方寸之间定格了四年求学点滴。这枚小小的信物,既是延大四季流转的缩影,更是连接学子与母校的精神纽带,凝聚着独有的精神气质与身份认同。接过书签的毕业生们轻抚图案,仿佛触摸到了四年青春里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。

“一瓶思源”润征程。党员志愿者递出的清冽矿泉水,在盛夏送来沁人清凉,更藏着“饮水思源”的深意。“愿这份清澈如延河水,伴你们勇敢追梦。”一瓶水承载的不仅是关怀,更是母校对学子“行远不忘来路”的嘱托,让这份情谊随新旅程绵延生长。

“一帧光影”映青春。文学楼前,鲜红的党员先锋岗旗帜被风吹拂着。志愿者手持相机,额角沁着细汗却笑意不减,有的蹲下身帮毕业生调整学士帽流苏,有的踮脚指导站位。“再靠近一点,把我们的院训也拍进去!”快门声此起彼伏,定格下无数动人瞬间,还有人特意举着刚领到的四季书签,让四季校园景与此刻的笑颜同框。原来那些以为会模糊的瞬间,早已被细心的镜头妥帖收藏,无论岁月流转,总能在光影里找回此刻的滚烫与明亮。

“一句心语”化星河。留言册上,各色笔迹纵横交错,200多条感慨与祝福力透纸背。“愿以路遥笔,写就时代篇”“带着延安精神,奔赴星辰大海”……字字句句汇聚成璀璨星河,志愿者们轻手轻脚地整理着册子,生怕碰乱这些珍贵的心意。偶尔有毕业生写完后不舍离去,指着某条陌生的留言与同伴相视一笑。这本渐渐写满的册子,早已不是普通的纪念簿,而是延大学子的“传声筒”,把对母校的眷恋、对时代的担当,都封存在字里行间,等待在未来的某天,被更多逐梦人读懂、续写。

文学院领导班子在活动现场与毕业生一一道别,叮嘱同学们保管好物品、路上注意安全。看到活动现场热闹非凡的场景,姬小龙书记指出,本次活动既注入毕业季温情,更诠释了青年党员的先锋作用,需持续深化创新,让党建引领贯穿育人全程。

红心·足迹——最后一堂党课走进革命乡村

黄土高原的骄阳下,文学院的毕业生党员们踏着滚烫的土地,将“最后一堂党课”搬进了榆林郝家桥村与高西沟村的田间地头。这场“行走的课堂”没有黑板与粉笔,却以革命旧址为教材、以奋斗故事为讲义,让红色基因在实景中流淌,为大学生涯画上浸润信仰的句点。

在郝家桥村的窑洞前,讲解员指尖划过斑驳的土墙,讲述着1943年习仲勋同志与村民同吃同住的往事。“裤脚沾着泥,手里握着笔。”当这段历史从泛黄的照片里走出来,毕业生党员们忽然读懂了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分量。“原来调研不是走过场,是真的把心放在老百姓的炕头上。”毕业生李俭普摸着窑洞墙上的标语,轻声感慨。

转场高西沟村时,满眼绿意颠覆了大家对黄土高原的想象。昔日“山光水浊”的穷山沟,如今梯田绕山、果树成林。在生态教育基地,一组“1958年荒山vs2025年绿洲”的对比图前,毕业生们久久驻足。“四代村班子接力,一镐一锄凿出致富路。”讲解员的话刚落,新闻学专业的索雨婷就举起相机,“这才是最动人的乡村故事,咱们得让更多人看见!”

夕阳把身影拉得很长,“这堂课没教理论,却教会我们扎根。”返程时,毕业生党员们的背包里,装满了比书本更沉甸甸的感悟。

匠心·传承——档案文创满载母校叮咛

文学楼档案室的灯光下,一沓沓档案袋整齐码放,毕业生班主任任永平老师亲自为同学们整理档案,他指尖划过每一页成绩单、每一份实习鉴定,将四年青春细细梳理、妥帖收存。文学院以“匠心”为笔,把严谨与温情注入档案管理的每个细节,再用创意文创为这份记忆点睛,让“延大印记”随毕业生奔赴山海。

“你的实习材料缺一份单位盖章,我们已电话确认补寄地址。”辅导员温鹏升正对着清单核对信息。为了让每份档案都成为“青春说明书”,学院实行“一人一档、一档一核”,从奖惩记录的排序到封面标签的字体都反复校准。

比档案更小巧的“记忆载体”,藏在志愿者递来的文创礼盒里。打开盒盖,一枚精致的“延大”印章跃然眼前。“档案是严谨的‘过去时’,文创是鲜活的‘进行时’。”文学院院长党子奇表示,“这份‘匠心’,是想告诉孩子们,未来无论做什么,既要像整理档案般踏实,也要像设计文创般心怀热爱。”

贴心·护航——就业帮扶铺就未来之路

就业之路,从来不是学子独自跋涉的征途。为了拓宽就业渠道,学院领导班子带队跑遍西安、咸阳20余家单位,从出版社的编校流程到中小学的教学需求一一记录。“老师不仅带我们去招聘会,还提前帮我们分析岗位匹配度,感觉背后有支‘智囊团’。”成功入职延安安塞某中学的小付至今记得,辅导员张伟平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意向。

“不是送你们离开,是陪你们出发。”对于考研失利、求职迷茫的学生,学院的“一生一策”更显温情。“你的意向岗位是新媒体运营,但简历里缺乏实践案例,我们帮你对接了校企合作单位的实习机会。”新闻系主任郭小良拿着小马的简历反复琢磨。如今拿到offer的她,手机里还存着郭老师凌晨发来的实习单位信息。

雄心·接力——考研考公延续薪火相传

“今年咱们学院总体考研上岸率20.99%,比去年提高了不少,但热门院校的竞争确实更激烈了。”负责就业指导的辅导员李朝琴分析道。为了让同学们避开“盲目冲刺”的坑,学院召开了准毕业生考研考公动员会,特意整理了近三年的报考数据,从“跨专业备考难点”到“公务员岗位专业限制”,都做成了一目了然的对照表。

角落里,2026届新闻系的准毕业生小左正对着“目标院校清单”沉思,表格里除了院校名称,还印着考上该校的学姐联系方式。这是学院特意搭建的“一对一帮扶”桥梁。“学姐说她们专业复试喜欢考现当代文学热点,我已经开始啃相关论文了。”小左的笔在“西北大学”字样旁画了个五角星,眼里闪着笃定的光。

“不是所有人都要走同一条路,但每一份雄心都该被认真对待。”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元在动员会上的话,让不少同学频频点头。这些看得见的支持,就像给追梦路上的学子递上了一盏灯,照亮他们埋头苦读的深夜。

散场时,同学们抱着笔记本往外走,有人和刚认识的“研友”约好明天一起占座,有人立刻给学长发去感谢消息。这一场无声的“接力赛”里,这头连着前辈的经验,那头通向自己的战场,而文学院就在这薪火相传里,默默托举起一个又一个年轻的梦想。

面向未来,文学院将持续深化毕业季服务内涵,以更温暖的举措服务师生,以更创新的形式传承精神。文学楼前那面猎猎作响的党员先锋岗旗帜,将永远守望在这里,见证一代代学子从这里出发,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属于延大人的时代答卷。我们坚信,今日播撒的精神火种必将在奋斗中绽放光芒,这片黄土地的故事必将通过每一位学子的拼搏而历久弥新。文学院将始终以“五心”服务为纽带,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年的毕业季工作,让延安精神在薪火相传中永葆生机。


下一条:鲁迅艺术学院党委以“九个聚焦”系统推进主题实践——强化思想建设,夯实组织基础,凝聚师生力量,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